从本期开始,我们将分若干期,分享“思柯拉特”对CT球管现状及未来趋势的看法。
在过往的资料里,我们常能看到这张CT球管的演进图,在赞叹新技术不断应用的同时,也给我们一种错觉:CT球管的演进,似乎有一条若隐若现的技术路径。
但事实情况是,CT球管的开发行为都是在被动的状态下发生的,被CT整机的发展所驱使。CT整机走过了五十年,起初人们惊喜于CT整机在诊断的能量范围(kWs)上可以做那么多以前其他诊断设备无法做到的事,提供了几何级数倍增的精细解剖图像信息。
对比上世纪90年代与当今这个10年CT整机主要参数的差异,就可以体会到这个进步是多么巨大。尤其是高压发生器的瞬时功率,较之上世纪90年代,这个数字提高了近三倍。为什么?更高效的采集(Projection Data)和图像重建(Reconstruction)、更低的辐射剂量,这三者就是答案。
近三十年,CT球管的技术演进,主要围绕如何与高压发生器一起,配合CT整机提高瞬时功率的目标进行。高压发生器提高功率,相对容易些,球管怎么办?我们看到,几家主要CT球管制造商在不同年代具代表性的CT球管产品,从能量范围看基本无差异(纵轴显示),但功率却有较大差别(横轴显示)。
以2003年GE公司的产品为例,功率范围60~95kW;而相隔仅几年的2007年,Philips公司的产品功率范围是10~150kW。此处不评论优劣,但对CT球管技术趋势的把握上,几家主要厂商之间,是存在差异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