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光子计数CT”的时代悄然到来了。这是解剖精细结构认知尺度上的飞跃,同时带来多能量功能成像的种种可能。对CT系统来讲,我们不能简单局限地认为“光子计数CT”只是探测器材料变化了,其实,它对CT的核心部件(球管、高压发生器、探测器、滑环等)都提出了新的要求,按理说,都应该是全新设计。小思是专业的CT球管研发制造企业,面对新趋势,不能无动于衷,这里浅谈几点现阶段的思考。
光子计数探测器的原理、与“能量积分探测器”的差异已有众多文章详细介绍,大家可自行查阅。总体上看,光子计数CT已知的临床优势有:无电子噪声、高空间分辨率、对碘(造影剂)的对比度-噪声比(CNR)高、减少线束硬化和金属伪影、多能量成像等。其中有两个冲突点,小思尝试分析下。
1、光子计数CT可获得高空间分辨率:所需的球管小焦点尺寸与高管电流的悖论
(图1)
如图1所示,光子计数探测器像素点之间没有如能量积分探测器那样的“格栅”(Septa),像素点尺寸显著缩小。以已上市的全球首款光子计数CT“Naeotom Alpha”(西门子医疗)为例,单一像素点的尺寸为0.275 × 0.322 mm2(等中心0.151×0.176mm2),配合Vectron球管0.4×0.4mm2的小焦点,可实现超过40lp/cm的空间分辨率,这几乎是同样条件下能量积分探测器CT的两倍。考虑到光子计数CT小像素效应,在相同剂量水平和空间分辨率(MTF)条件下,球管的小焦点尺寸有进一步缩小的潜力。
为适应机架高转速和移床速度,以及低千伏扫描协议,CT球管不断提高功率,高管电流随之而来,如Vectron球管(西门子医疗)、Quantix 160(GE医疗)都可以提供1,300mA@70/80/90kV,CT8000(Dunlee)800mA@90kV。然而,焦点尺寸和管电流通量几乎是相互矛盾的两面。为实现大管电流发射量,上述的三种球管分别采用了“平板灯丝”的“面”发射极方案,无疑增加了被照射物体几何投影面积和模糊边界,引起空间分辨率下降。当前的做法是在小焦点尺寸和球管最大管电流之间折中,待未来球管阴极技术有了新突破时化解这一矛盾。
2、光子计数CT对碘造影剂的CNR高:但碘的K-edge与钨靶CT球管能谱匹配度较低
(图2)
K-edge是光电吸收效应的典型应用。传统能量积分探测器CT工作时低能X射线对成像贡献度低,如图2所示。而在光子计数CT场景下,对超过能量阈值TL的自低能到高能的多个“能量仓”同等加权,而低能区域往往携带大量有价值的低对比度解剖信息,故而提升图像整体对比度-噪声比(CNR)。
(图3)
我们同时注意到,目前CT球管基本上都使用钨(钨-铼合金,以钨为主)作为靶材。如图3,其能谱分布与碘的能量衰减K-edge所在的33.2keV匹配度较差,仅少量X射线光子参与K-edge成像过程。为抑制量子噪声,只能通过提高碘对比剂浓度或使用自动管电流调制,提高mA,以获得足够的光子产额,但这种改善也是有限的。钨本身的高原子序数特性,使得碘造影剂不能高效地实现光电吸收效应,光子计数CT在靠近碘的K-edge两侧自由设置“能量仓”时很困难,不能充分利用光子计数CT“能量仓”优势。
目前,改变CT球管靶材并不现实(钨是轫致辐射连续谱强度分布产生X射线光子最强的材料,综合考虑原子序数、熔点、热导率、热容量等因素),使能谱曲线中光子强度峰向低能方向左移既缺少有效办法也无必要,所以适当增添造影剂种类可能是较为可行的选项。其中,钆(K-edge=50.24keV)、钨(K-edge=69.5keV)等的质量衰减系数与现行CT球管能谱匹配度较高,可逐步获批成为CT成像造影剂。